9 月 26 日,呈贡区文体活动中心公共艺术中心内座无虚席,“聆听・心之声” 昆明市首届中小学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成果展演温情启幕,6 部精选优秀剧目聚焦青少年成长痛点,以戏剧为桥、以语言为媒,搭建起心理健康教育与语言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的崭新平台。
本次展演由昆明市教育体育局主办,昆明市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(云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)承办,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、昆明青少年活动中心、昆明教育电视台等多单位协办。昆明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胡明珠在致辞中强调,青少年健康成长离不开阳光心灵,而语言文字是传递情感、沟通心灵的重要桥梁,此次展演旨在为 “心育” 与 “语用” 双向赋能,让校园文化真正 “活” 起来、“暖” 起来。
展开剩余82%6 部剧目直击成长痛点,演绎青春真实心声
从五华区龙翔小学的《我是一个闷葫芦》到昆明呈贡长水实验中学的《当滤镜消失的那一刻》,6 部展演剧目均源自学生真实生活,围绕学习压力、人际交往、亲子关系等青少年成长核心议题展开。
在《我是一个闷葫芦》中,不爱说话的 “小明” 因救小猫迟到却不敢解释,通过 “自我与本我” 的对话最终勇敢表达,细腻呈现了内向孩子的心理困境。
昆明理工大学附属雨花学校的《与爱同行》则以 “孩子生日父母因工作缺席” 为切入点,展现了老师与同学的温暖陪伴,让孩子理解父母 “为人民服务” 的责任,传递出亲情与理解的力量。
安宁中学高中部的《第 N+1 次循环》聚焦高一新生适应难题,通过 “循环式” 剧情设计,鼓励学生以积极心态迎接新挑战。
昆明市中华小学《守护星星计划》里,因缺乏父母陪伴而调皮捣蛋的孩子,在心理老师引导下学会接纳自我、收获友谊,引发现场家长强烈共鸣。盘龙区云波小学《小锦鲤寻梦记》以童话形式,让 “小锦鲤” 带领观众感受 “追逐梦想” 的勇气,可爱的演绎让现场掌声不断;而《当滤镜消失的那一刻》则直面 “容貌焦虑”,成绩优异的 “林小美” 从依赖美颜滤镜到接受真实自我,传递出 “自信源于内在价值” 的成长理念。
展演过程中,不少学生观众轻声感慨,心理剧让更多同龄人学会关爱自己,也让社会更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。真实的剧情、鲜活的角色、生动的语言表达,让每一部剧目都成为一次 “心灵对话”,实现了 “演者有所悟、观者有所得” 的教育效果。
多元形式丰富展演内涵,现场颁奖激励创新实践
除 6 部心理情景剧外,展演还融入了多元艺术形式与互动环节。昆明青少年活动中心带来的沙画表演《一路花香》,以细腻的沙画语言勾勒出青少年成长的美好历程,温暖的画面与悠扬的音乐相得益彰;昆明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设计的 “心理互动小游戏”,则让现场观众主动参与,在轻松氛围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,打破了传统 “单向观看” 的展演模式。
展演尾声,现场为昆明市首届中小学校园心理情景剧决赛获奖团队与个人颁奖,共表彰 “优秀剧目奖”“优秀创作奖”“优秀表演奖” 及 “优秀指导教师奖” 若干。获奖教师代表表示,心理情景剧为学生提供了 “表达自我、释放情绪” 的新渠道,未来将继续探索 “心育 + 语育” 融合教学模式,让心理健康教育更贴近学生心灵。
“全员育心” 营造良好氛围,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
据了解,本次成果展演是昆明市首次大规模中小学校园心理情景剧赛事的 “收官之作”。从前期作品征集到层层选拔,全市各学校积极参与,学生们通过剧本创作、角色演绎,不仅提升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,更在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探索与心理成长。活动还联合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多方资源,邀请省市级领导嘉宾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代表、学生家长及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参与,构建起 “全员关注、全员参与” 的心理健康教育生态。
昆明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胡明珠表示,将以本次展演为起点,持续探索 “心育” 与 “语育” 融合新路径,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育人功能与情感桥梁作用,让心理健康教育更接地气、更有温度,助力全市青少年在阳光下自信成长。
来源:都市时报
全媒体记者:黄毅
编辑:黄毅
审核:杨理锐
终审:许建龙
发布于:云南省